转帖—鱼在哪里?
最简单的答案就是:在海里!只不过……海太大啦,我们还得把范围再缩小一些。
多数矶钓鱼种在找东西吃时都有几个共同特征:
第一、除非要长距离移栖,否则牠们都宁愿逆着水流觅食而非顺流找食物。
第二、牠们都懂得利用海底礁岩为屏障,躲在周围(特别是后方)伺机进食。
第三、牠们常常会守在波浪洗上岩石反冲下海时激起的白沫带外围,或甚至直接冲进白泡沫堆里找食物。
但为什幺鱼儿要逆流觅食呢?这幺做不是挺费力的吗?
其实不然!因为:
一、假如顺流找,除非牠游的速度跟水流很不同,否则会一直跟着同一块水团运动,假如这团水里食物有限或根本没有的话,那牠岂不就要挨饿了?
二、如果牠的泳速跟水流大不相同,那幺即使是顺流运动,也还是要花费很大力气的(这是物理学上「相对速度」的问题),那可就不一定比逆流等食物送上门来得划算矣!
三、假如顺流觅食,牠会很快离开匿居的场所,因此除非牠想搬家,否则还得再费力游回来。
那幺鱼类又为什幺喜欢躲在水底礁石后方?原因是:
一、岩石后方比较闪流,可节省体力。
二、可躲避回游性掠食大物的猎捕,因为牠们多半在本流里面讨生活。
三、自己可以机动冲入流水中攫取食物。
四、食物经常会自动送上门--流水在石头后方形成倒卷的窝流,会把食物卷进来。(请见上一期第八十九页插图)
至于白沫带的意义是:
一、矶钓鱼种多半对吃海藻颇有兴趣--尤其是生长在潮间带的藻类,而白沫带就是发生在这个区域的现象。
二、就算不爱吃藻类,岸上或靠近岸边的海域也是供应食物的重要所在;当波浪洗上岩石反冲下海时,会带着许多生物、有机物等等一起灌入深处,然后再随着白泡翻涌出去,因此鱼群常守在白沫带外围捡拾这类食物。
三、波浪从石上灌回海里时,还会将空气卷入水中制造大量溶氧,使鱼类乐于聚集在此。
不过话说回来,因为每一种鱼的生态习性并不一样,所以即使白沫带、海底礁岩均有其重要性,各鱼种的活动范围也还是颇有差异的。比方说黑毛类好了,通常尾长黑毛(红皮拢,或称细鳞仔)喜欢在流区边缘出没,而口太黑毛(菜毛,又叫粗鳞仔)则多在矶际缓流区生活;此二者都会随水温高低而有活泼与否的差别,但也都有可能被诱饵吸引到某个特定深度(甚至水表面)。
其它鱼类如白毛比较喜欢趁着涌浪,冲到岩石边啃咬脚白菜、鹿角菜之类,或者混迹白泡沫中捡食被浪刷下来的藻类,因此勉强可算是接近上层水域活动的族群;臭肚的活动变化很大,牠们可以为了抢食物跑到水面打尾,也可以一大群窝在水底厮混,不过总的来说其生活水域并不太深,通常均在二十五尺以内。
黑鲷就不一样了,牠是相当底层活动的鱼种,而且不只浅海沿岸有鱼踪,深达七、八十尺之处也钓得到牠,就算偶尔跑到中上层水域,也必然是在有屏障之处(例如岩石、堤防、蚵棚等等)。此外,黄鸡也属于深水区讨食的鱼族,但牠们却并不贴底活动,而是单纯的喜欢在较深处出没。
所以,钓者可将各鱼种的生态习性与水域环境综合起来研判,就不难找出鱼群活跃所在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