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“工荒”这词儿,可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;真正有了具体感受的是,今年伏季休渔一过,我市的东山有二十多艘渔船出不了海,原因就在于招不到帮工。招不到工的还有长泰县的一些企业,据媒体报道,当地政府部门还远赴省外招收普通工人。之后又听说广东用工缺口200多万人,我省的泉州地区用工缺口也达20多万人,一时媒体对“工荒”问题炒得沸沸扬扬。
企业用工缺口了,这可不是好事。生产上不去,波及订单;规模上不去,影响发展。从大处讲,这是关乎一方经济乃至于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事,已引起各级党政部门、社会上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。
但也有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站出来说,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,闹“工荒”并不全是坏事,起码印证了这样几个问题:劳动力市场渐趋成熟;市场经济的成功运作,给务工人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;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务工人员心态日趋健康,由求生存的基本需求向求发展的更高需求自然过渡;务工人员由原来的用口说“不”,到现在学会了用脚说“不”。尤其是企业,会从而自觉遵守劳动法规,主动改善生产环境,提高员工福利待遇,使用工环境向规范化发展;同时,“工荒”也使生产企业意识到靠廉价的劳动力发展生产的路已走不通,会迫使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安思危,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技术含量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
这些关注“工荒”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进一步指出,就目前的情况来看,农村外出劳动力和城市下岗、失业职工、低保收入者有近两亿人,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是供大于求。而目前被媒体广为提及的“工荒”,是“用工荒”,并不是“民工荒”,这两者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。
那么,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年来成为焦点的“工荒”呢?专家自有其说法,而且条分缕析,不乏精辟和令人信服之处,这里就拣几点议议。
工价低廉是导致“工荒”的一大原因。一份报告显示,全国24个城市企业新员工工资平均每月600元,广东、福建两地的普通工月工资也就在500-700元,漳州市区的务工人员有的月工资只有450-500元。像这样的工资水平,要支付租房、伙食费用,已经捉襟见肘,更别提其他必需的消费。务工人员的基本生存条件得不到保障,有专家说,这得依靠企业提高工资来解决问题。关于这一点,有的用工单位可能要发话了:你站着说话不腰疼!工资高了,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也相应提高了,我们的利润怎么办?这可是大实话,但有专家指出,这是早期“三来一补”企业的传统理念,企业把本应成为成本的工资转移成利润,直接侵害了职工的权益。这种用工机制,其隐患就在于使企业停留在低水平的发展阶段;企业用工过程中出现脱节也就在所难免;职工的积极性也得不到有效发挥,甚至会出现怠工以及其他社会问题。
另一个问题是劳动条件的缺失和劳动环境的恶劣。超乎寻常的劳动强度,严重违规的工时跨度,以及化学物对人体的污染程度、生产经营设施对人身安全所构成的威胁等,一直困扰着务工人员;而这样的境况与低廉的工价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基于此,务工人员用脚来说“不”,也就势在必然。
用人单位在待遇、薪酬、福利、劳动保障、医疗保险等方面的“偷工减料”,直至“暗箱操作”,激化了劳资矛盾;加上维权的艰辛,以及用人单位在招工广告及合同文书等方面的不诚信行为。在此基础上出现的“工荒”,解决起来应有个系统工程,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。
就我市的用工现状来看,“工荒”问题也不容乐观。面对着“有的岗位没人上,有的人没岗位上”的现象,任何人也不该持漠视的态度。这其中,政府部门要少吆喝,多指导;用人单位要反躬自省,积极采取因应措施;务工人员要调整心态,端正就业观念。但“工荒”不是空穴来风,也不是洪水猛兽,只要社会各界投以足够的热情关注,并且持有“人文关怀”的精神,问题总有解决之日。
|
|